祝贺!交大19名学者获批国家优青项目,快来为他们打call!
日前,2019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最终名单公布,共资助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25项,相比去年增加225项。交大有19项项目在列,这是一批在未来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也彰显了交大青年在科技前沿领域的开拓创新精神。
国家优青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
交大入选名单
▲ 交大19项项目入选2019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葛天舒
热驱动除湿空调
2000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于2004及2009年分别获得学士与博士学位,后留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任教,期间赴柏林工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访问学习。主要从事固体除湿空调与热泵、干燥剂耦合传热传质与低品位热能高效利用研究。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青委会委员,担任国际期刊Energy助理编辑,还担任Solar Energy、Renewable Energy等期刊的客座编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仪器研发项目子任务、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各类企业委托研发项目课题20余项。累计发表SCI论文50余篇,SCI他引1500多次。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全国优博提名、国际制冷学会Carrier青年研究学者奖等。
胡永祥
激光冲击特种制造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现为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冲击特种制造。2016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获上海交通大学“晨星优秀青年教师A类”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JW科技委基础加强计划,0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8项。在ASME-JMSE、IJMTM、JAP等重要期刊发表一作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8项,多次受邀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特邀报告。担任第8届国际激光喷丸会议大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激光加工技术委员会委员。
刘晓晶
数值反应堆多物理耦合
刘晓晶现为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员,致力于数值反应堆科学及其在先进核反应堆中的应用研究。构建基础理论和分析平台:建立燃料组件传热、交混等机理模型,开发多物理多尺度耦合分析平台,提出基于实验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提出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堆、双排燃料组件概念设计,突破海洋核动力小堆船核结合数字化难题,完成CiADS主设备数字样机研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教育部青年人才基金、核能开发项目等3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任Elsevier期刊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编委、客座编辑,ASME期刊Journal of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Radiation Science副主编,中国核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度烛光奖一等奖和中国核工业集团菁英人才。
瞿叶高
水下航行器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
瞿叶高,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振动噪声耦合分析与控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8项,参与国防973项目、两机重大专项课题等项目10余项。在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ASME、AIAA Journal、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在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下出版学术专著《复合材料结构振动与声学》1部,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担任分会主席并作邀请报告。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等奖励。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
郭小军
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及集成
郭小军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在国际主流的SCI期刊上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论文超过60篇,由IEEE/SID/ECS/SPIE等国际学术组织举办的相关主要国际会议邀请学术报告超过20次。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计划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担任IEEE Tran. on Electron Devices和IEEE/OSA Journal of Display Technology的编委。2013-至今,担任SID Active-Matrix Devices技术委员会委员;组织了2017年 IEEE 电路与系统年会 (ISCAS) “Flexible Internet of Things: from Devices to Systems” Special Session;2018 IEEE电子器件与制造国际会议 (EDTM)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2017/2018国际显示技术会议(ICDT)程序委员会主席;2014 IEEE CAD-TFT 大会主席、2016 IEEE CAD-TFT技术委员会主席。
潘云翔
气-固相催化
潘云翔,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于天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师从刘昌俊教授;回国工作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徐蓉教授(新加坡国家能源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非均相催化反应工程领域的研究;非均相催化反应技术是化工、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支柱技术,我们构建出一系列具有出色光/电/磁学性能的纳米材料,建立起一套基于红外光谱仪和光电子能谱仪等仪器的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实现了对纳米材料的合成、物理化学性质、非均相催化反应性能的实时在线精确分析,为纳米材料的可控定制及其在非均相催化反应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以第一/通讯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ACS Nano等发表SCI英文论文42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7篇),在Science、Nat. Commun.等重要学术期刊参与发表SCI英文论文32篇,论文被他引2000余次;获得天津市优博、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等奖励或荣誉。
田晓华
无线定位理论与方法
田晓华,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教授、讲师。2006年8月获奖学金赴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学习,并于2010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面向服务的下一代互联网,有线/无线网络协议设计和性能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已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40余篇。2012年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年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授予最高学术成就奖。2010年因在面向服务的下一代网络领域的研究成果,被授予IEEE EFSOI(Enabling the Future Service Oriented Internet) 会议资助,当年全美国的申请者有10人获得。
吴侃
高重频、低噪声光线脉冲光源
吴侃,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2006年200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在锁模激光器噪声机理、光子信号处理和光电子集成等方向上取得多项成果。关于二维材料与激光器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多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并受邀撰写邀请论文,目前单篇SCI引用超过100次,总引用800余次。相关论文发表于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影响因子13.6),Physical Review X(影响因子12.8)和Optical Letters等国际光学期刊。
姚斌
数据管理理论与系统
姚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领域为数据索引和管理、时空数据库、空间关键字查询、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等。已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余篇,论文发表在SIGMOD、ICDE、IJCAI、SIGKDD、VLDBJ、TKDE等国际著名会议及期刊上。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三完成人)。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参与国家 973 计划,重点研发计划2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18项国家发明专利。
朱善迎
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优化
朱善迎,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无线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感知与优化、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控制、微能源网能量管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胡侨丹
先进材料凝固技术
胡侨丹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先进材料凝固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973计划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工信部重大专项子课题、上海市自然基金及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2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在本领域权威期刊Acta Mater、Sci Rep、Scripta Mater、Metall Mater Trans A等上发表SCI论文63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48篇;申请专利11项,授权10项;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担任分会主席并作邀请报告。与李建国教授合作翻译出版本领域权威著作《凝固原理》,已再版四次。曾入选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等。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
张晨虹
营养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改善代谢性疾病
张晨虹,研究员。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毕业,2011年-2013年在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2013年10月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等。担任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SCI论文35篇论文,SCI他引总次数超过1500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杂志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ISME Journal等发表论文17篇,其中3篇为ESI高被引论文。
在肠道菌群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关系的领域进行了近10年的研究,遵循科赫法则的微生物病原学逻辑框架和生态学原理,采用多变量统计学整合分析元基因组学、代谢组学数据,为建立系统识别影响肥胖、2型糖尿病乃至衰老的关键肠道细菌的研究策略做出重要贡献;在认识肠道菌群在以低水平、全身性的慢性炎症为重要病理条件的代谢性疾病和衰老中的作用机制,找到代谢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贡献的关键细菌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并且在临床上对通过营养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显著进展。
才凤艳
消费者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才凤艳,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晨星学者(A类)、上海市浦江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支持。
才凤艳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消费者的信息处理,在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和 Psychological Science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研究成果曾获得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学术贡献奖、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成果奖、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美国消费者协会年会最佳论文奖。
刘坤
肢体损伤后肌腱粘连
刘珅,男,医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主治医师,副研究员(破格),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骨科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典型病例获《东方卫视》等媒体报道,发表临床新技术SCI 6篇。作为责任人承担国自然优青、面上项目等课题15项;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青年科技启明星、卫计委“新优青”等人才计划6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共30余篇,累计IF 130余分,单篇最高15.804分,累计引用4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受理2项。受邀国内外学术发言及交流20余次。获省部级奖励7次、局级奖励4次,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三完成人)、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博士)等。担任国际华人骨研协会青年委员、亚太重建显微外科联盟中国部青年委员和秘书、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学会老年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委员等学术任职8个。
阮承超
脂肪与心血管稳态
阮承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研究员。阮承超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脂肪功能紊乱与心血管稳态失衡,其研究团队从棕色脂肪与心血管关系入手,通过研究发现棕色脂肪与高血压心脏重构、管周脂肪棕色化异常与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有着密切关系,棕色脂肪分化异常可加剧血管重构,此研究揭示了棕色脂肪与白色脂肪在心血管疾病中不同的内分泌调控关系,证实了管周脂肪棕色化调节紊乱是导致血管稳态失衡的重要因素。此外阮承超团队还发现,肥胖、高血压脂肪组织功能紊乱可诱导免疫细胞浸润,但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脂肪组织免疫调节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他们从补体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扩展了管周脂肪组织生物学研究的范畴,通过补体将免疫与管周脂肪组织功能紊乱进行联系并阐明补体活化参与血压调节的分子机制,为免疫系统干预靶点防治高血压提供了理论基础。
唐茹琦
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
唐茹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所研究员。主要致力于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的探索,研究涉及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UT、Genome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入选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高峰高原人才计划。获得2017年Gilead亚洲肝病青年研究学者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闫小响
模式识别受体与急性心肌梗死
闫小响,医学博士(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内科副研究员,中华心血管病学会青年委员、上海心血管病学会代谢心脏病学组副组长和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委。临床擅长高危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科研聚焦急性心梗发病机制和转化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JCI和Circulation Research(X2)等杂志发表。获得“国家基金委优青、面上、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交大医学院“双百人”、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日本循环器学会YIA、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青年医师研究奖(一等奖)、东方新星奖和姜必宁奖”等基金、奖励和人才计划的资助。
庄光磊
肿瘤动态演进与靶向治疗
庄光磊,就读于北京大学(本科)、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博士)、美国基因泰克制药公司(博士后)。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研究方向为肿瘤动态演进与靶向治疗,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2015年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6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百人”计划,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邹强
糖代谢与肿瘤免疫
邹强研究员,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12-2016年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3月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课题组聚焦糖代谢调控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解析肿瘤免疫中T细胞免疫应答与耐受的糖代谢机制,探索干预糖代谢提高T细胞活性的免疫治疗策略。以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ol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J. Exp. Med.等杂志发表论文,2016年获得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资助,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和重点项目资助。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开拓创新,自强不息 交大这一批获得资助的优秀青年 一定会在未来,成为各自研究领域里 世界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为交大优秀青年点赞! 为交大科研点赞! |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科研院、各院系
值班编辑:王鑫伟 吴幸融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推
荐
阅
读
1、国际大赛一等奖、舞台剧男主角……交大帅气少年舞功牛,科研棒!
2、今天,粉丝100万+!交大官方微博@每一个相伴前行的你!
4、明天,交大见!
点亮“在看”,为交大优青点赞!